廣州皮帶廠 近日,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青白江區文管所,從這里搶救發掘出28座古墓葬,年代跨度從西漢晚期一直延續到宋代,其中大部分為建于東漢時期的磚室墓。
漢墓排列整齊劃一宋墓出土完整頭骨
穿越千年漢代陶豬
今年6月,“中國西部建材產業園”籌劃在成都青白江區動工開建,祥福鎮萬年村的部分空地被納為項目二期建設用地。在接到項目的報建申請后,青白江區文管所對此處進行了勘探,發現一處占地5000余平方米,近2米高的土臺下面,極有可能埋藏著一個古代墓群。7月,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青白江區文管所,對這處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。
近日,筆者來到萬年村6組,緊鄰桂紅路的馬路邊,28座墓坑呈L形密集分布。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現場負責人左志強說,根據目前發掘的出土器物和墓葬的整體形制,可初步判斷其中19座為漢墓,2座為宋墓,剩余墓葬由于缺乏依據,暫時無法斷代。墓群全部為磚室墓,大部分年代為東漢時期。
漢代墓葬和宋代墓葬形制上區別明顯,漢墓都是成排成組排列整齊,建筑風格大氣,墓室呈現出規則的長方形,底部和側面壘砌青磚,青磚厚約6-8厘米,大多青磚側面磚緣處刻有各種花紋圖案。有一種中間紋有清晰的錢幣圖案。“這種叫聯璧紋,也可稱作聯幣紋。”左志強說,這種錢幣圖案的磚石以四川地區較為多見,是墓主身份和財富的象征。
相較于漢墓的整齊劃一,兩座宋代墓分布并不規律,且墓坑整體較為狹窄。在一個宋代墓中,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保存完整的頭骨,頭頂上方放置著兩根金屬發釵。“頭骨前額形態比較圓潤,加上發釵這一明顯的女用器具,可以初步判斷墓主是一名女子。”現場考古人員說。
漢墓或為家族墓群最小墓坑疑葬小孩
在出土的墓葬中,最大的一個墓坑長7米、寬近4米,最小的墓坑長度僅有1米多點,并不足以安葬一名成人。左志強說,出現這種小墓葬有兩種可能,一是用于埋葬夭折的小孩,二可能是從別處的墓葬中將骸骨遷移到此。
華西都市報筆者看到,部分墓中置有陶棺,最多的一個墓中有5座。考古人員說,漢代陶棺以崖墓中較為常見,磚室墓中并不多見,本次發掘對于研究漢代的墓葬風格和生活習俗具有一定的價值。
“從以上的這些特征,可以初步判斷此處的漢墓極有可能是家族墓群。”現場考古人員說。
近日中午,在清理最后一座東漢大墓時,考古人員又發現了新的收獲,在墓坑中出土了一個青銅車馬鈴,一個青銅帶鉤和10多枚五銖錢??脊湃藛T說,帶鉤就是古人所系腰帶的掛鉤,類似于現代皮帶的皮帶頭,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。“能佩戴帶鉤,表明墓主身份并非平民,在當時應具有一定社會地位或經濟實力。”
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出土耳朵直立陶豬
在本次考古發掘中,共出土了100多件隨葬品,以陶制和青銅制為主。種類較為豐富,既有陶缽、陶罐、陶灶、陶井等生活用品,也有陶雞、陶狗、陶豬等動物,青銅器以五銖錢為主。“目前確定可修復的有七八十件。”
在眾多隨葬品中,一個保存完好的漢代陶豬最為搶眼,陶豬身長30厘米左右,重約6斤,造型憨態可掬,活靈活現,圓滾光滑的腹部,前伸的長嘴如同正在四處覓食,尾巴打結上翹。“這豬兒好乖哦!”現場的清理人員不時發出贊嘆。
華西都市報筆者發現,這頭豬的耳朵是直立的。“豬耳朵直立,也許是為了更加生動,陶豬作為模型,只是一種形意的象征。”工作人員說,保存如此完好的陶豬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并不多見。
筆者從考古人員處了解到,漢代初年文景之治后,社會安定、經濟發達,都江堰更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。由于物產豐富,經濟繁盛,當時盛行厚葬之風,當時人們的殯葬觀念是“謂死為生,厚資多藏”,寄望把生時的豐饒和享樂都帶進墳墓。正因為此,一些生活用品包括動物,隨墓主一起埋葬,是當時普遍的殯葬方式。
此處墓群的發掘工作已初步完成,下一步將對出土器物及墓主身份進行具體研究和考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