系
腰帶并不是隨便系的,腰帶系在什么地方古代就有詳細的規制,古代男人穿長衫,腰帶是必須的。如《禮記·深衣》記:“帶,下毋厭髀,上毋厭脅,當無骨者。”孔穎達注釋說:“當無骨者,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,故當無骨之處。此深衣帶于朝祭服之帶也。朝祭之帶,則近上”。故《玉藻》云:“三分帶下,紳居二焉。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。”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,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。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,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,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,以防衣服散開。這種衣帶的高度,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。革帶的系法與此不同,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,一般都綴有一個固定的裝置,用時只要相搭即可,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系結。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,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,一種作成鉤狀,稱為“鉤”,也稱“帶鉤”;就是現在的皮帶扣。另一種作成環狀,稱“鐍”,或稱“帶鐍”。
帶鉤一物在中國的出現,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。在北京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,都有帶鉤實物出土。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。如《管子·小匡》:“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。”《史記·齊太公世家》:“射中小白帶鉤”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