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的腰帶有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,因為《史記》中記載管仲曾射中公子小白“帶鉤”,也就是皮帶扣,在北京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,都有帶鉤實物出土。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。如《管子·小匡》:“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。”《史記·齊太公世家》:“射中小白帶鉤”等等。
制作
制作帶鉤的原料,大多采用金屬,如金、銀、銅、鐵等,也有用玉、石、骨、木做成的,但為數不多。帶鉤的造型,由于時代的不同和地區的差異,也有許多明顯變化。有的做成棒形,有的做成耜形,有的做成獸形,有的做成鳥形,有的做成人形,有的做成龍形,另外還有琴形、匙形及琵琶形等,不可盡述。帶鉤的制作工藝也很有特色,有的用刻,有的用嵌,有的用鏤,有的用錯,不一而足。正如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所記:“滿堂之坐,視鉤各異。”
帶鐍的出現比帶鉤要晚。目前所見的帶鐍實物,都是戰國以后的產物。所謂帶鐍,指的是一種環形帶扣,其形或方或圓,考究者附有扣針,用時將皮帶伸入扣內,然后插入扣針即可。由于它結扎起來比帶鉤牢固,所以受到普遍歡迎。三國以后,革帶用鐍者逐漸增多,而用鉤者卻日見減少,最后完全取代了帶鉤。后世流行的鉤洛帶、蹀躞帶以至金帶、玉帶等,都用帶鐍,而不用帶鉤,帶鉤的使命遂告結束。
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,但有時也可用于絲帶。這種絲帶與絲絳不同,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。史籍中常見有緄帶、織成帶等名稱,就是指這種腰帶。如《述異記》稱:“祖欣見形詣僧榮沈床上有一織成寶飾絡帶。”《東觀漢記》:“鄭(鄧)遵破匈奴,于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。”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,就綴有一個金屬帶鐍?!逗鬂h書·輿服志》記命婦服飾:“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,以采組為緄帶,各如其綬色。黃金辟邪,首為帶鐍,飾以白珠。”由此可見,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,不僅可以用于男子,同時也可用于婦女。